楊牧自少年即活躍詩壇,筆耕六十年,始終創作不輟,詩、散文、評論、翻譯皆卓然成家,並分別於美國、臺灣、香港等地大學任教,從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作品曾譯為英、法、德、日、韓、荷蘭、瑞典等文,獲頒多項重要文學獎,影響後進無數。

其詩藝的展現,鎔鑄中西文學傳統,兼以現代主義為擴充。散文的經營,講究詩化的修辭和造境,體製嚴謹,格局宏大。評論的建構,融匯豐富的美學及人文涵養,譯作精準深入各方文化根源。楊牧的創作風格與時俱進,堅持對藝術性的超越,而對人性,社會,現實是非的關懷,寓批判和規勸於文字指涉與聲籟跌宕之中,卻未曾稍減。

楊牧不僅介入社會現實,也往返於具象和普遍的抽象間,在神話,歷史,民間和傳奇裏汲取靈感,渲染臺灣,福爾摩莎的色彩。德國知名評論家Tilman Spengler曾言:「在詩行,散文,詩劇的天地裏,他從容於平達耳,與歌德、蓋文、葉慈遊。在德國,我們一定會把楊牧歸於博學詩人之列。」奚密教授則推崇:「楊牧是現代漢詩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來和我們舞蹈在一起。」見證楊牧從臺灣出發,為文學塑造的人文典範和精神傳統,為追求一個更合理更完美的有情文化世界的承諾,包含著何其多樣令我們嚮往,可以借鏡,啟發志向,以及朝向那志向的各種模式,藝術的力量。────謝旺霖(2014)

出版書籍

〈故事〉【註1】

       (用韻Philip Glass, Metamorphosis 2 )【註2】


假如潮水【註3】
不斷以記憶的速度

我以同樣的心,假如潮水曾經

曾經在我們分離的日與夜

將故事【註4】
完完整整講過一遍了

迴旋的曲律,纏綿的

論述,生死俯仰

一種迢迢趕赴的姿勢

    

在持續轉涼的海面上

如白鳥【註5】
飛越船行殘留的痕跡

深入季節微弱的氣息

假如潮水曾經

我以同樣的心


註2

曾珍珍:「 宜以譜於一九八八年的這首鋼琴名曲盈耳伴奏。詩的結構企圖模擬樂曲。樂曲的背景旋律以同組音符複沓湧現,如潮水,如記憶一波波回返,如綿綿的思念縈迴不已。『假如潮水……/我以同樣的心』首尾封緘,複沓、迴旋,居中的詩行狀若主旋律鏗鏘往前推進,時疾時徐,宛如回憶裡一則故事完整的再現,激切處若敞開的胸懷彼此以美學論辯相互激盪,而音符此起彼落、波谷跌宕,更像各自為詩歌、為人文志業長期傾注心魂,屢仆履起的存在姿勢。」


鄒佑昇:「首先假設楊牧在使用『用韻」一詞時,確實思及了這個詞對於漢語古典文學所代表的一組語言操作:寫一首應和特定作品的詩,並在每個需要押韻處只使用與該作品對應位置上相同的字。像同時倚靠著某居室的一壁,不論兩人是否在這牆壁的同一側;也可能像縫合該作品原本與某物的接口,雖然沒有人能確定,一個言說,除了其他言說之外,能確切地接觸何物(魏晉玄談的論題『指不至』)。楊牧此詩的副標題,似乎指向一種對於『語音/(純粹)聲響」這組差異的跨越。


王夫之:『古詩及歌行換韻者,必須韻、意不雙轉。[⋯⋯]不待鈎鎖,自然蟬連不絕。』已在一種前現代的有機隱喻中,討論韻是對敘事本身、敘事時間或意符空間的規範。


而楊牧的文體有機隱喻中(什麼又會是一種文體的無機隱喻?就連赫拉克利特彷彿朝向無機一側的殘篇124『宇宙中最美麗的秩序,是隨意堆起的垃圾」,本來也是對人體如何從種種部分合成為一的驚嘆),新增的重要元素是援引自浪漫主義的『否定的能力』( negative capability;詩人陳育虹翻譯為務虛能力 ):詩是一種從自身出發,以離開自身為目的的持續運動。


用韻,一種只涉及核心與每個連接埠的引文模式,或是如同 Eric Santner 並非純粹文字遊戲所言:『每個 Libido 中,都有一個 ibid 。』因為每個欲望的灌注中,總是含有他人的言說。用韻:規範意符的空間,以他人已經規範一個相鄰意符空間的方式。楊牧是否認為,即使在這件鋼琴作品中,依然存在著一個確切屬於言說而非聲響的空間;因為它涉及一個離開自身的不可能性運動?


如果這裡確實有言說——Metamorphosis 將會是一串連綿的同位語(apposition)。一股吹過意符空洞並導致種種差別聲響的生命氣息:『 A, ∼A∧B, ∼B∧C, ∼C∧D,…, is 』,一組藉由自我否定而成為意符串的同位語;在此,隱喻與轉喻在一種導致錯覺而弭平層級差異的結構中成為不可分的語言操作。」



利文祺註解。邱貴芬、呂樾數位技術協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議以Google Chrome瀏覽器瀏覽本網頁,獲取最佳瀏覽效果。

「楊牧」2014年最新部落格由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規劃製作 (Template is applied from Templateism | MyBloggerLab) Copyright © 2014

主題圖片來源:richcano. 技術提供:Blogger.